高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儀器儀表增長18.9%
6月2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20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7839億元,同比增長19.8%。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比上年增長18.9%。
以下為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發布的《20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全文: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支柱性產業地位進一步增強。
一、2005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一)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有力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2005年,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根據統計局初步統計結果,全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78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高出工業3.4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2.9%,拉動工業增長約2.7個百分點;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3%。全年實現工業產值34429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占工業的11.8%。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信息產品制造業仍然是拉動高技術產業規模增長的最主要動力。從高技術產業的行業結構看,2005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20.8%和20.1%,繼續成為高技術產業中增長最快的兩個行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比上年分別增長18.7%和18.9%,增速僅次于信息產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增長僅9.8%,明顯滯后于高技術產業的總體發展速度。
二是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取得重要進展。2005年東、中、西部高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2.9 %、20.7%和22.0%,呈現出區域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主要高技術產品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主要高技術產品增長較快,產品結構向技術含量高、消費需求大的方向加速優化,產品技術升級趨勢明顯。
(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平穩快速增長,推動外貿結構優化升級
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4160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占全國外貿的比重達到29.2%。其中出口2183億美元,增長31.8%,占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8.7%;進口1977億美元,增長22.5%。
一是從產品結構看,2005年我國單類產品進口額居前3位的分別是集成電路、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產品和移動通信設備。出口額居前3位的分別是以計算機整機為代表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移動通信設備和顯示器。
二是從企業性質看,三資企業仍然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主力。2005年,三資企業進口和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分別達到1580億美元和1920億美元,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79.9%,出口的88.0%;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只占14.3%、1.6%和4.2%,出口分別占7.4%、1.8%和2.8%。
三是從進口來源與出口市場看,進口方面,2005年,我國從東盟進口高新技術產品401億美元,增長31.7%;從日本進口304億美元,增長1.8%;從臺灣進口293億美元,增長21.0%;從韓國進口259億美元,增長45.0%。出口方面,2005年我國對美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520億美元,增長29.4%;對香港出口513億美元,增長40.5%;對歐盟出口499億美元,增長34.1%。
(三)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但盈利能力明顯下滑
一是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2005年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增加值/從業人數)達到11.8萬元/人,比工業勞動生產率高2萬元/人。
二是部分高技術企業盈利能力下滑。2005年,高技術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3817億元,同比增長23.5%。但盈利能力卻大幅下滑,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429億元,比上年僅增長9.8%,增幅比上年下降21.7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速下滑主要集中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尤其是電子器件制造行業。這些行業利潤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行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企業技術更新較慢;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價格成為競爭的唯一手段。
(四)新增就業大幅增加,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
20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全部從業人員達到666萬人,同比增長11.2%,比工業增幅高5個百分點;累計新增就業人數近80萬人。表明高技術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同時也為我國在更高層次上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創造了條件。
(五)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但增幅出現下滑
據初步統計測算,不考慮物價因素,2005年全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72億元,增長21.3%,增速比上年降低4.5個百分點,低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4個百分點,低于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3.5個百分點。
從行業結構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投資增長最快,達到37.9%,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較慢,僅為15.4%和15.0%。從企業類型看,私營企業完成投資200億元,增速達89.0%,增長最快;外商(包括港澳臺商)完成投資992億元,增速僅13.4%,增長有所放緩。從地區結構看,中部地區投資增長較快,達到25.2%,東、西部地區分別為20.5%和20.6%。
總體來看,200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了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日益明顯。與此同時,高技術產業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產業發展缺乏核心競爭力,產業邊緣化趨勢加劇,整體利潤率持續下滑,產業“大而不強”。
二、影響2006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世界經濟貿易總體形勢趨好,為高技術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
2006年,世界經濟將延續目前的平穩增長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速為4.3%,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市場將面臨利好局面。
(二)我國宏觀經濟進入平穩增長期,為高技術產業提供穩定的內需支持
隨著“十一五”規劃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預計2006年我國宏觀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為高技術產業內需的進一步擴大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撐。
(三)人民幣平穩升值,為高技術產業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創造了條件
2005年,國家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做出重大改革。目前來看,雖然人們對人民幣上升的預期仍然存在,但出現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不會對高技術產品出口造成太大影響。同時人民幣的平穩升值有利于高技術產業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自主創新戰略的貫徹落實,為高技術產業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隨著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全面貫徹落實,以及財政、稅收、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的逐步實施,將帶動我國高技術產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五)技術升級日新月異,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高技術領域不斷出現新的突破,使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局部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由于我國在3G領域具備了較好的技術儲備,全球3G市場發展加速,為我國信息產品制造業和通信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機遇,華為等國內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的3G產品已開始走向全球市場。生物技術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都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實現局部突破創造了條件。
三、2006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2006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要按照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加快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重點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創造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宏觀環境
2006年要完成“十一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并發布實施。要抓緊貫徹落實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進一步研究制定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一是加快研究出臺一批鼓勵和引導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如數字電視產業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生物產業政策等;二是要繼續積極推動有關法律的建設,如加快推進《電信法》制定,促進三網融合,規范信息產業的發展環境;三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建立電信業的競爭性市場架構,推進郵政業向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現代郵政業轉變。
(二)進一步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
加快高技術產業化,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性任務。一是要實施產業集聚戰略,從延伸特色產業鏈入手,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具備一定產業優勢的區域流動,促進微電子、光電子、軟件、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的集聚式發展。二是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要求,研究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并通過參股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的設立與發展。三是針對經濟、社會、科技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特點,適時調整產業化重點,并在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現代農業和新能源等領域繼續組織實施第三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著力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措施,繼續有針對性地組織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技術專項。
(三)繼續擴大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程度
要緊緊抓住全球化的機遇,迅速擴大我國的高技術產業規模,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國際分工和合作體系,逐步使我國成為世界高技術產品的制造和研發基地。2006年,一是要繼續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規模承接和吸納國際高技術制造業和研發中心轉移。二是要繼續加大力度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技術企業到海外創業投資,興辦研究開發機構,購并國外高技術企業,有效利用國際資源。三是要積極支持高技術企業參與國際重大前沿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加大對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支持力度。
(四)采取強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2006年,一是要建設好十二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創新管理機制,促進資源共享。二是要針對當前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強化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三是要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繼續支持企業技術中心提高創新能力。四是要加快實施已經確定的鐵路現代化裝備等10大成套技術裝備的研制工作和安全生產、環保與資源勘探等10大產業技術開發工作,大幅度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和裝備水平。五是要加快全社會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